文章摘要:行业不景气时期的最大变革,就是企业间由传统的竞争走向并购与重组,以期取得资源整合效应,共同抵御市场恶化的风险。自2008年金融危机出现以来,航空公司间的并购与重组事件时有发生。如美国西北航空公司与建达... |
行业不景气时期的最大变革,就是企业间由传统的竞争走向并购与重组,以期取得资源整合效应,共同抵御市场恶化的风险。自2008年金融危机出现以来,航空公司间的并购与重组事件时有发生。如美国西北航空公司与建达美航空公司的并购等。即使是在没有发生并购的航空公司之间,也并不是以竞争为主题,而是进行了深 入的合作,如代码共享等。甚至还有一些航空公司开始审视其原有的聊盟战略,重新思考是否需要加入联盟、 重新定义加入联盟的收益、或是加大舆新联盟的合作、或是直接加入新的 联盟。如美国大陆航空公司,在美国西北航空公司与达美航空公司成功合并之后,为了巩固并提升其市场地位,加强了舆美国联合航空公司的合作。尤其是在国际合作方面,美国大陆航空公司不惜以退出天合联盟为代价,与美国联合航空公司开展广泛合作, 统一两家公司的全球航线网络和飞行服务,并加入星空联盟。
显然,面对恶化的市场环境,全球的航空公司都在进行着不同程度的变革,都期望在这种行业低谷时期, 增加自身抵抗风险的能力与快速恢复 的能力,以期在行业市场复苏时期取得先机。这一点,对于被全球民航业 寄予厚望,被认为时首先复赛的中国民航业来说,同样非常重要。作为国内第一家非民航局直属的地方航空公司,上海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上航) ,在一段时期以来始终笼罩在 将被并购或重姐的风口浪尖上,而在持续多年纷扰的并购传言中,有两个影子始终伴随着上航,那就是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国航)和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东航) 。
零八重组梦碎
如果不是因为一连串的事件性以及非事件性因素接踵而至,民航业的二次重组恐怕在2008年年内就已经完成。
2008年1月,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在资本市场的周密运作以及运用舆论成功造势,将意图引进新加坡航空公司(简称"新航" )改 善自身经营窘境、保卫上海大市场的东航筹划的东新恋美梦搅碎。然而怀揣超级承运人梦想的国航尚未来得及乘胜追击,将几近穷途末路的东航收归帐下之时,一场雪灾的突然而至给2008年的航空运输市场带来了一场急冻。而随后接连发生的西藏事件以及5 .12汶川大地 震,对旅游大省四川、云南与西藏自治区的旅游市场产生的影响也直接作用到航空运输业之中。严厉的安全政策与措施使得业内热盼的奥运市场未能如约而至,航油价格的不断攀高, 使得国内航空公司在市场热度最高的第三季度纷纷交出尴尬的财务数据。 而全球性金融危机的适时而至,彻底将2008年航空运输市场的全部期盼彻底粉碎。
关于东航与上航重组的传言一度甚嚣尘上。目前,东航的财务状况持续恶化,几近资不抵债。曾经许诺将高价入股的国航深陷航油套保浮亏自顾不暇。负债率本就居高不下的东航 同样在航油套保的泥潭中苦苦挣扎。危急时刻,东航的命运与同城的上海航空股份有限公司紧密联合起来。上海市政府一直属意的东航+上航构建上海航空枢纽港重新被提上议事日程之中。将浦东机场建设成为国际航空枢纽港是上海市政府多年来的夙愿,因此做大做强上海民航业就成为当务之急,将上海的两个基地航空公司东航及上航撮合到一起无疑是一条捷径。
然而一直有意染指上海的国航也不会轻易将这块国内含金量最高的航空市场轻易拱手相让,而根据之前的种种迹象表明,上航同样可能成为其下口之处,由此引发行业对重姐的另一种更大胆的猜测一国航+上航、柬航+南航双巨头的全新局面。尽管传闻不断,但是,倍受业内关注的重姐问题始终没有实质性推进。
兴业证券分析师认为,东航注资用于解决日益窘迫地财务困境,并非用于收购资产;而东航和上航整合涉及国资委、地方国资委和其他股东及利益相关者关系脉络复杂,不可能短期解决。
有关人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上航还没有接到任何关于两家航空公司重组的通知,并且双方都需要一定时间来完成各自的注资工作。最重要的是,重组要充分考虑双方管理文化的差异,并遵循市场规律办事。同时,对于如何重组可能会有不同的方案,不同的方案也会伴随着不同的评价。目前重组方案尚不明确。
上海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张教授对记者说,其实东航与上航虽然同处上海,但多年来一直处在一种竞争局面,两家公司分别在上海的两个机场独立运营着各自的业务,并且在业务层面的合作也很少,曾经有过代码共用,但只进行了很短的一段时间。而且两家企业在经营理念以及战略规划上都存有很大的差异,有此带来的企业文化的不同,将使两家企业很难融合。
相比之下,上航和国航的合作无论从繁密程度还是持续时间上看都要更多一些。上航与国航一直合作愉快,两家企业没有战略冲突,在国际航线上可以互补以及资源分享。并且两家企业不同处一地。合并重组后必将保留现有的经营模式,不会造成大规模的裁员。
那么如果企业必将合并重组,那怎样的重组模式可以带来航空企业双赢局面?并且更好地规避风险?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