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原定于今年3月挂牌的中国商用飞机有限公司(即俗称的大飞机公司)稍有晚点,而即将全面并入该公司的国产新型喷气支线飞机ARJ21项目则出现了更为明显的延误。一周前,ARJ21的制造商中航商用飞机有限公司(... |
原定于今年3月挂牌的中国商用飞机有限公司 (即俗称的 大飞机公司)稍有晚点,而即将全面并入该公司的国产新型喷气支线飞机ARJ21项目则出现了更为明显的延误。
一周前,ARJ21的制造商中航商用飞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航商飞)宣布,ARJ21飞机的首飞时间将从今年3月向后推迟至9-10月,原因是关键系统供应商未能按时提供试验条件。
ARJ21项目在2002年正式启动之初,曾将首飞时间预设为2005年8月,而实际进程较之这一目标已拖延了将近三年。尽管国内外航空业在研发新机型时进度滞后已屡见不鲜,但对于对ARJ21充满期待的业界,以及该项目的责任主体和经营主体中航商飞而言,首飞推迟的消息多少有些沉重。
大飞机项目踏上跑道后,曾被视为屡战屡败的中国民机制造业 最后一次机会的ARJ21项目被赋予了更沉重的使命,它正在成为中国大飞机项目的中间站和试金石。中航商飞一位高层对本报坦陈:小飞机都做不成,怎么可能做成大飞机?
滞后的进程
3月28日,中航商飞正式宣布ARJ21推迟首飞。在公司网站上发布的英文新闻稿中,总经理罗荣怀对此次推迟表示失望(disappointed),但这一表述并未出现在中文版的新闻稿中。
当天,罗荣怀在京出席了母公司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 (以下简称中国一航)和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合资组建的幸福航空有限公司的成立仪式。成立仪式结束后,中航商飞与幸福航空签订了10架购机意向,并宣布此前一天获得了美国通用电气商业航空服务公司 (GECAS)5架订单和20架购机意向。至此,ARJ21已获得了208架国内外订单(含意向订货),创下了中国民机业有史以来的最高纪录。
喜忧参半的消息几乎伴随了ARJ21项目从酝酿到实施的每一个阶段,其间夹杂着外界的期待和疑虑。对中国一航乃至整个中国民机工业而言,在ARJ21项目上实现技术和商业的双重成功,避免重蹈运10、MD-82、MD-90、AE100等项目的覆辙,既是最核心的目标,也是最艰巨的挑战。
ARJ21是中国一航2002年4月正式启动的70-110座级新型喷气支线飞机项目,采用以我为主,国际合作的研发思路。中国一航联合14家航空企业组建中航商飞担任经营主体,进行商业化运作,形成市场开发营销体系、产品研制生产体系、客户支援服务体系三足鼎立的新局面。
同时,吸取以往民机工业 拿来主义带来的惨痛教训,中国一航在ARJ21项目上强调自主知识产权,并以此为基础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中航商飞选择了通用电气、霍尼韦尔等19家世界一流供应商作为项目的风险合作伙伴。
ARJ21项目启动之前,中国支线航空市场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国内航空公司大量从国外进口支线飞机。为能尽早满足国内市场对支线飞机的需求,ARJ21项目最初计划2005年首飞,2007年取证并向山东航空公司交付首架飞机。
中航商飞前任董事长杨育中曾坦承,有经验的国外同行认为我们的研制周期太紧张。
目前来看,ARJ21的实际研发进程,已明显滞后于最初的预计。按照新近调整后的时间表,ARJ21飞机将在2008年9月或10月进行首飞,在2009年交付首架,分别比原计划拖延了3年和2年。
推迟首飞内情
对于此次推迟首飞的原因,中航商飞的解释是关键系统供应商未能按时提供试验条件,但没有提供详细信息。该公司副总经理陈进表示,上述的表述是和供应商反复斟酌后确定的,出于保护供应商利益和双方长期合作的考虑,公司不会披露导致首飞拖延的供应商的信息。
据本报了解,ARJ21未能按时获得的关键系统,主要是飞机的飞行控制系统,主供应商是美国霍尼韦尔(Honeywell)公司。该公司于2003年9月宣布,联合派克哈尼芬(ParkerHannifin)公司共同为ARJ21研制主飞行控制系统。霍尼韦尔公司当时预计,能在ARJ21的整个项目周期内获得超过2亿美元的收入。
飞行控制系统是飞机最为核心的系统之一,飞行员借助这一系统对飞机进行操作。在全球航空业,霍尼韦尔是飞行控制系统的最主要供应商。
供应商未能按照承诺按时交付产品,在航空业并不少见。霍尼韦尔此次有所拖延,可能不是技术上遇到障碍,而是在这一项目的资源配置上没有完全到位。一位知情人士说。
对于上述说法,霍尼韦尔公司在接受本报咨询时没有进行正面回应。不过该公司表示,正与中航商飞紧密进行ARJ21的开发工作,承诺确保满足所有的里程碑(milestones),以支持将来的首飞。
霍尼韦尔也是波音新机型787和巴西航空工业公司EMBRAER190系列飞机的飞行控制系统主供应商。上述两种机型在研发中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拖延,有媒体报道称,霍尼韦尔负责的飞行控制软件研发的拖后,是导致整个项目滞后的重要原因。
在航空业,飞机制造商推迟飞机的研发计划已成为正常现象,其原因较为复杂。ARJ21项目自2002年启动至今,进度拖后的原因并不完全在于供应商。中航商飞前任董事长杨育中曾告诉本报,ARJ21研发中的一些试验需要到国外进行,会耽搁一些时间。同时,飞机在设计中有一段时间没有达到最理想的状态,需要进行优化和试验,这些工作都可能会使研发进度有所拖后。
目前,中航商飞正与供应商一起加班加点工作,力争确保ARJ21飞机按时交付用户。据该公司一位人士介绍,公司拟将用于静力试验和试飞的飞机数量,从原定的3架增加到4架,以缩短试验周期,加快研制进程。
从首飞到交付首架飞机,中航商飞为自己预留的时间是一年左右,这依旧是一个偏紧的周期,要完成繁重的试飞和取证工作。在最新的资料中,中航商飞已将首架飞机的交付时间,从2009年第三季度,悄然调整为2009年。
铺路大飞机
初定4月份挂牌的中国商用飞机有限公司中,将包括中航商飞及其负责研发的ARJ21项目。目前已经基本确定,中航商用飞机公司总经理罗荣怀和ARJ21总设计师吴光辉,都将担任大飞机公司的高层,继续负责推进ARJ21项目。
自从今年1月,原国防科工委宣布将由大飞机公司负责ARJ21的研制生产任务后,中航商飞和ARJ21项目吸引了更多的目光。一方面,外界关注中航商飞并入大飞机公司后,是否会让ARJ21项目出现新的变数;另一方面,也关注ARJ21项目研发中积累的经验和发现的问题,如何能为未来的大飞机项目提供有价值的帮助。
并入大飞机公司后,只会加强ARJ21的研发工作,不会有负面影响。罗荣怀4月10日对本报说。
在外界看来,国家决定由大飞机公司统筹负责ARJ21和大飞机的研制,一个重要考虑是整合国内的民机研发资源,并通过推进ARJ21的研制,为大飞机公司探路。
ARJ21项目启动6年以来的经历,能为大飞机公司提供众多参考。在一位业内专家看来,中航商飞在推进ARJ21项目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包括进度滞后,也能为大飞机项目提供很多借鉴。
上述专家指出,中航商飞2002年成立以来,行政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多次更换,其间还经历了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上海飞机设计研究所的合并,这对保持公司工作思路、企业文化和人才队伍的稳定,带来了很大挑战。同时,中航商飞沿用了传统的国有体制,研发经费主要依赖国家拨款,这种体制机制也容易产生一些问题。
事实上,在筹备大飞机项目过程中,有关方面已经注意到了上述问题,并尝试通过制度创新加以解决,尽管其渐进式的革新还具有一定程度的局限性。例如,注册资金190亿元的大飞机公司的股东,依旧是清一色的国有单位,尚未吸纳外资和民资。在项目的投融资方面,也有待拓宽渠道并进行市场化运作。
据了解,大飞机公司目前已完成工商注册手续,北京、上海两地的办公室已开始运转,除了开展公司挂牌前的准备工作外,也已开始着手论证具体的项目操作方案,包括试飞跑道和总装基地的选址,以及如何与ARJ21项目进行协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