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航意险将取消统一保额和保费,完全放开开发权和定价权。然而,沪上保险公司反应却颇为冷淡。 某中资产险公司人士表示,航意险指导价格取消后,总体对整个市场格局没有大的影响,本来经营航意险的公司仍将继续相关业务,而原先不参与的公司,也未必会受费率市场化刺激而参与经营。数据显示,截止今年前三季度,沪上有5家寿险公司、2家产险公司经营航意险,比去年末又减少了6家,保费收入同比下降近三成。 据了解,保险公司暂时也没有对航意险面值进行调整。出于降低成本的考虑,各保险公司的航意险保单都是大批量印刷,采用固定款式、条款和面值,出单时只需打印投保人名字、航班号及出单日期。预计这大部分存量保单还需要时间进行“消化”。 保监局有关人士透露,替代产品渐趋成熟是航意险新产品未见动静的主要原因,今年上半年上海航意险替代产品的保费占比已接近意外险市场的70%。平安产险、太平洋产险都表示目前仍将以涵盖航空意外保险责任的短期意外险为主打产品。 航意险在保险业中虽然占比很小,但由于涉及千万个投保人和家庭的切身利益,其发展一直受到监管层的关注。在日前召开的“航意险改革暨短意险规范工作座谈会”上,保监会主席助理陈文辉表示,一些公司不考虑险种的风险因素,出现了手续费等恶性竞争的情况,导致整个市场发展畸形;况且20元保40万,是高还是低?如果高了,降低到多少是合适的?只有把产品的开发选择权交给消费者和公司,发挥市场作用,才能真正服务于消费者。 专家指出,国外许多航意险都是随机票赠送的,随着国内航空市场竞争的加剧,航意险也可能成为航空公司间竞争的筹码。此外,随着电话、网络等新型营销手段的兴起,航意险存在着较大的价格下调空间。 记者从知情人士处获悉,目前20元一份的航空意外保险,经过中介代理的周转,最终保险公司实际收到的保费平均只有3.7元。顶着暴利名义的航意险其实两头没着落:消费者质疑零赔付而定价如此之高,保险公司却一直为“价格战”还债,中介渠道卷走了近81%的保费收入。 相关链接: 航意险发展历程: 1989年,根据《国内航空运输旅客身体损坏赔偿暂行规定》的有关要求,航空意外保险开办。当时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与民航总局、国务院法制办一起研究制定了最早的航意险产品,分五种费率,即3元、5元、7元、9元、11元,对应保额为1万元、2万元、3万元、4万元、5万元。 1993年,航意险费率调整为5元、10元,保额分别为3万元和6万元。 1996年,航意险费率调整为10元、20元,保额分别为10万元和20万元。 1998年,央行颁发了“保额20万元、保费20元”的统颁条款,同时废止各保险公司原有航意险条款。 2002年10月,修订后的《保险法》规定,保险监管机构不再制定保险条款,统颁条款失去法律依据。 2003年初,保监会废止统颁条款,公布了行业指导性条款———航意险每份保费20元,保额40万元。此后,行业指导性条款成为主流产品,但替代产品也逐步发展起来。 2007年12月1日起,保监会废止行业指导性条款,将航意险产品开发权和定价权交给各保险公司。
本文链接地址:
http://www.kuaijieair.com/news/show-234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