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航、南航等国有航空公司深陷巨亏泥淖之际,两家民营航空却高调宣布赢利。继上海春秋航空宣布今年前8个月实现1000万元赢利之后,5月开航的武汉东星航空昨天也表示,6至8月已赢利近200万元。尽管一些业内人士对上述财务数据表示怀疑,但民营航空显示出的成本控制优势,的确令一度黯淡的民营航空发展前景抹上了几分亮色。 票价低并不意味着赔钱 “不管外界信不信,东星航空3个月来确实赚了近200万。”东星集团总裁兰世立强调。东星方面的统计数据显示,6月份以来,航班平均上座率接近90%,旅游客源所占比例已由最初的80%下降到40%,商务客人成为东星主力客源。“东星航空的平均票价水平是七折到八折,与春秋航空的低价模式大相径庭,当航班出现空位时迅速以团队游客填补,从而以高上座率保证较大的赢利空间。” 而号称国内第一家低成本航空公司的春秋航空,则明确宣称成功实现了“低价赢利”。春秋航空董事长王正华表示,在票价低于行业平均票价36%的情况下,公司今年1至8月赢利超过了1000万元。明年初另三架飞机到位后,春秋航空将实现更高赢利。春秋公布的业绩显示,自去年7月首航以来,春秋航空平均客座率高达95%,所有航线的票价平均折扣幅度仅为3.8折,远低于传统航空公司6折的平均折扣水平,但开航以来的营业收入仍高达5亿元。 财务数据是否掺水有疑义 由于春秋、东星均不属于上市公司,此次公布的赢利数据并不是出自严格审核的财务报表,因此航空业界不少人士对其可信度表示怀疑。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分析师告诉记者:“航空业在账面上的处理本来就有很大灵活性,以旅游为主业的春秋、东星,航空运输只是其业务流程中的一个环节,要实现财务数据搬家很容易。”这位分析师认为,在正常的6折票价水平下,航空公司要应对高油价冲击已十分困难,以3.8折的平均票价实现赢利确实很难想像。 新起步的航空公司到底何时能够迎来赢亏平衡点?业界流传的说法是运营五年左右,机队规模达到6至8架之际。申银万国航空分析师李树荣则认为,航空公司多长时间开始赢利难有定论,因为每家航空公司的具体运作模式不尽相同,如当年美国西南航空几乎是创立之初就实现了赢利。 国有航空成本控制须挖潜 民营航空高调宣布赢利,显然是急于扩大品牌影响力,同时强化投资人信心。目前,已开航的三家民营航空,仅春秋航空获得股东增资7000万元,而奥凯由于资金压力已将控股权交给均瑶集团,鹰联更是陷入了与出资人伟高达公司的财务纠纷。不过,与民营航空相比,财大气粗的国有航空公司今年上半年的财务状况的确令人汗颜。东航股份上半年巨亏14.6亿元,南航股份亏损8.35亿元,业绩一直表现不错的上海航空上半年也亏损1.63亿元,只有国航上半年获净利润1.47亿元。尽管各国有航空纷纷强调成本控制,但要达到民营航空锱铢必较的程度还差得远。 据了解,春秋航空的空乘还要负责打扫客舱卫生,飞行员会自觉为节油调整飞行高度,机票销售系统也完全由自己掌控免去代理成本。下一步春秋航空还会参照国外低成本航空公司的经验,在飞机上开展个性化有偿服务,如电子游戏、电影等娱乐设施、毛毯等物品的出租业务等。
本文链接地址:
http://www.kuaijieair.com/news/show-258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