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一向深受管制的中国航空公司,开始启动加入全球航空联盟的进程,真正开始融入世界航空市场。但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中国的航空公司来说,获得的不仅是巨大的利益,度过准备期的过程,也是一个尽量减少损失和风险,同国际航空联盟博弈的过程。 当前全球航空业的竞争,已经开始由点对点的运营转为联盟网络化的竞争,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各个航空公司已经减少了直飞航班的数量,转而通过一个被称为枢纽港的第三方城市间接转送乘客。从运营模式上,也促成了需要更多合作的航空联盟的产生和壮大。 能够加入航空联盟,利益无疑是巨大的,首先就体现在航线网络被无限扩大。此外,联盟成员还可以通过联购联销、共同的燃油战略、挤兑协调、协同定位以及采用统一的信息技术平台等方法降低成本。并在IT、安全运营、商务、常旅客、营销、服务和产品、法律事务、人力资源、行业沟通等各个方面对接。 这样的对接,无疑可以加快国内航空公司服务质量的提升,因为这是国内航空公司最大的软肋。然而我们也不能不注意,这样的提升,是否是国内航空公司和相关配套所能承受的,是否会变为拔苗助长的“大跃进”,而付出不必要的费用和代价呢? 民航总局一位官员承认,国内航空公司在客舱布置、机场旅客中转等方面,与全球航空联盟旗下的国外航空公司还有很多差别和不足,要完全符合全球航空联盟的标准,国内航空公司将要耗费较大成本进行各项改造,而这些改造有没有必要,还值得仔细考量。例如对飞机头等舱间距的改造,由于国外航空公司的设计更多的是满足长距离的国际飞行,客舱间距的标准就会比较宽大,这对于目前更多进行国内飞行的航空公司来说,如果一味满足“国际标准”,很可能会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 因此,加入航空联盟的过程,既是提高公司各方面服务的过程,也将是一个对相关标准与国际联盟进行博弈的过程。如何能在准备期内进行更多的收入和成本方面的考察和测算,尽量减少此后的风险,才是最需要思考的。
本文链接地址:
http://www.kuaijieair.com/news/show-27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