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5月2日,由海航集团有限公司(HNAGroup,简称海航集团)和首旅集团共同增资更名而来的首都航空公司正式在京挂牌成立,北京由此也拥有了本土航空公司。首旅集团是北京市国有独资企业,首旅与海航的牵手,反... |
5月2日,由海航集团有限公司(HNA Group,简称海航集团)和首旅集团共同增资更名而来的首都航空公司正式在京挂牌成立,北京由此也拥有了本土航空公司。首旅集团是北京市国有独资企业,首旅与海航的牵手,反映出地方政府对本土航空公司的浓厚兴趣。
不久前,河北省政府高调宣布正在积极筹建河北航空公司,预计年内河北航空将挂牌开飞。大连航空、天津航空、成都航空、河南航空、昆明航空近两年来,地方政府频频出资,成立组建本土航空公司,掀起一股投资热潮。
地方政府对组建航空公司态度积极,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地方政府认识到航空业对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作用巨大,持股航空公司能增加地方政府话语权。尽管三大航的分公司遍布全国,但首先需要服从于公司整体战略,而地方政府需要的是能首先服务于地方发展的航空公司。二是拥有本土航空公司能提升地方形象。本土航空公司是地方政府的一种区域营销手段。当身绘某地航空的飞机在全国各地起降时,就是为该地进行着一次又一次的广告宣传。
与上世纪90年代海南、上海、深圳、山东、四川等地方政府主导的航空公司投资热潮相比,这一轮投资,地方政府不再组建地方国资控股的全新航空公司,大多以注资的形式参股已有航空公司。由于航空公司资金技术密集、专业性强、风险较高,地方政府主导航空公司发展可能导致投资回报率低,甚至在运行管理上力不从心。有了上一轮投资经验,地方政府现在主要是提供资金与航空公司优势互补。
对于航空公司而言,政府出钱公司出力,似乎能实现双赢。地方性航空公司成立之初规模较小,地方政府资金政策可引导其发展与地方发展战略相适应,可能会呈现本土航空公司与地方经济齐飞的态势。
但航空公司必须意识到,地方政府所能给予航空公司资金和政策方面的支持,只能在短期之内解决航空公司的经营困境。对于资金密集的航空业来说,几亿元很快就会千金散尽;从长远看,地方政府对航空公司的政策和资金的支持无法让航空公司在管理经验、网络布局、战略定位等方面得到有力的改善,不能从根本上改善航空公司运营状况。
寻找到自己特色发展之路,运营可持续盈利的模式从来都是航空公司生存的根本。本土航空公司只有优化整合、恰当利用地方政府资源,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在盈利模式上有所创新,另辟蹊径,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战略模式,才能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