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2011年,十二五开局之年,民航业将开启一个清晰而又模糊的格局:受益于经济发展和消费升级,行业增长可期,但约束凸现空域、飞行员等基础性资源接近极限。航班延误能否缓解,航空公司盈利能否再创新高,行业紧缩... |
2011年,十二五开局之年,民航业将开启一个清晰而又模糊的格局:受益于经济发展和消费升级,行业增长可期,但约束凸现空域、飞行员等基础性资源接近极限。
航班延误能否缓解,航空公司盈利能否再创新高,行业紧缩政策会否持续,民营航空是否还有机会,新一轮重组是否会展开?如下是这些问题的答案。
航班延误能否缓解?
不要寄予过高的期望,航班延误仍然会频繁出现。民航对这一损人不利己的现象也无可奈何,官方公布的航班正常率,仍然会明显高于部分旅客的实际体验。
导致航班延误的因素众多,但延误的实质性减少,取决于民航空域的有效扩大。今年以来,流量控制已经超过天气因素,成为航班延误的首要成因,而流量控制的根源,是民航使用的空域有限,只占全部空域的20%左右,且近年来几乎没有增长。
民航业正在制订的十二五规划中,预计未来5年仍将保持两位数的年均增长,每年平均新增的飞机也将接近200架。空域拥堵和航班时刻紧张的问题将更为突出。
改革空域管理体制,合理划分和协调使用军民航空域,是根本的解决之道。空域改革已被纳入十二五规划,但推进起来并非易事,最难之处在于利益格局的重新划分。现行的封闭式管理体制下,资源的稀缺,时刻的紧张,意味着权力和财富。
经过长达十年的努力,长期制约通用航空发展的低空空域开放终于在近期启动了改革进程,但距离真正意义的空域开放仍然遥远。束缚公共航空运输增长的中高空空域,其改革也许无需十年磨砺,但显然并非一日之功,尽管国务院高层已经高度重视并亲力推动。
最新的消息是,国家空管委已经组织民航局等单位进行协作调研,了解当前的空域使用情况,全国政协、国家发改委也先后对民航进行了专题调研。这一情景,和十年前开始酝酿低空空域改革时,多少有些相像。
在空域管理体制改革中,积极性最高的民航局始终处于弱势,尽管已通过各种渠道呼吁多年,但总让人感觉力不从心。
短期之内,民航会采用对内提升管理效率和技术水平,对外加强沟通和逐步渗透的方式,在空域资源的刚性约束下部分满足行业的增长需求,但这些都是权宜之策,而且都存在着物理极限。
航空公司盈利能否再创新高?
国内航空公司的盈利将在2010年创下近年来的最高纪录。仅在今年上半年,国航、东航、南航三大国有航空公司的净利润,就超过87亿元,占今年全年全球航空业盈利预测值(25亿美元,约合170亿元人民币)的半壁江山。
2011年,航空公司尤其是三大国有航空公司的盈利仍将保持较高水平,主要的推动因素是消费升级带来的需求增加,市场占有率提升带来的定价权提高,以及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汇兑收益,主要的盈利挑战依然是可能高位运行的油价。
从总体供需来看,2011年民航业可能会延续供不应求的状况,运力和航班量的增长受制于有限的空域容量,仍然会落后于客货运量的增幅,由此,热点航线的客座率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旺季时期的票价将继续坚挺。
航空公司的盈利增长点,将主要出现在票价放开的头等舱、公务舱,大量增加的超级经济舱,以及货运领域。不过,考虑到人民币升值和生产成本上升将使出口增幅放缓,国际航空货运的增势也会有所回落。如何让回程的货运航班从国外装到更多的货物运回国内,仍旧是货运航空公司市场营销中的最大挑战。
123